新闻动态

多支救援力量联动破解高原高寒救援难题,协力锻造标准化应急医学处置与体系化救援新范式

2025-11-05

多支救援力量联动破解高原高寒救援难题

协力锻造标准化应急医学处置与体系化救援新范式


近日,“2025・高原高寒环境煤化工装置突发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联合演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上湾煤制油公司成功举办。本次演练由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指导,应急总医院、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联合主办,国家危化救援国能鄂尔多斯队、天津大学卫生应急学院承办,鄂尔多斯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伊金霍洛旗卫生健康委员会、东胜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协同参与。

演练组织以重大安全事故救援现场伤员及时救治为主线、信息有效衔接为核心,汇聚国家与地方多支救援力量,通过全流程、高强度实战模拟,锻造高原高寒极端环境下标准化应急医学处置与体系化救援新范式,并首次实战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研发的移动式智能生命维持舱,以新智医学救援装备突破高原极端环境救治瓶颈,为我国高原能源基地安全生产筑牢“科技+协同”双防线。

一、实战场景砺尖兵:多队协同上演“生死救援”全流程

10月31日上午10时,随着演练总指挥一声令下,“2025・高原高寒环境煤化工装置突发事故应急医学救援联合演练”正式启动。本次演练紧扣煤化工行业“风险集中、伤情复杂”特性与高原高寒极端环境挑战,聚焦“实战化场景、标准化处置、闭环化联动”,设计液氨泄漏复合伤、高处CO泄漏着火、受限空间人员失温、盐酸泄漏灼伤四大事故场景,构建“抢险救援-应急医疗-伤员转运”全链条应急处置体系。

演练过程中多支救援力量分工明确、无缝联动,上演了一场紧张有序的“生死救援”,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在各场景中坚持“风险可控即介入”原则,在危化队完成初步控险、确保救援环境安全后,第一时间抵达伤员身边开展检伤与救治,实现“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


演练凸显三大差异化特色:

一是场景“高仿真+强适配”,精准覆盖煤化工行业液氨、CO、盐酸泄漏等核心风险源,还原高原高寒环境下“低温加速伤情恶化”等实战难题,避免“脱离实际的模拟”;

二是处置“模块化+标准化”,针对复合伤、中毒、失温、灼伤等伤情制定分级处置流程,配套研发《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医疗救援专用伤员转运单》,实现“救援-医疗-转运”跨队伍信息无缝衔接,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提供数据支撑,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处置延误;

三是力量“跨层级+专业化”,整合国家危化救援(负责抢险堵漏,为医疗介入创造安全环境)、国家应急医学救援(负责现场医疗,在安全窗口期内尽早开展精准救治)、地方三甲医院(负责后续治疗,承接前期救治成果)等多方救援,形成“现场控险-即时救治-院内治疗”的闭环体系。


二、实战淬炼硬本领: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能力实现三维提升

作为本次演练的主办单位之一与核心医疗救援力量,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以实战为“磨刀石”,在高原高寒复杂环境与煤化工复合伤处置中,实现了“技术适配、流程优化、协同融合”的三维能力提升,尤其在“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方面形成成熟处置模式,进一步夯实了国家应急医学救援“主力军”的实战根基。

技术适配能力上,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针对高原低温低氧环境对医疗处置的影响,首次实战验证“梯度复温”“预热补液”“高原高压氧疗”等专项技术的有效性,有效解决高原低氧环境下中毒干预效果不佳的难题,为“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提供技术保障,也为后续高原地区化学中毒救治提供了技术范本。。

流程标准化能力上,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以“伤员救治全链条”为核心,细化并验证了“检伤分类-分级处置-信息记录-转运交接”的标准化流程,通过流程优化压缩“抵达-救治”间隔时间,确保尽早介入:检伤时严格遵循红区优先原则,5分钟内完成红区伤员生命支持(如为高坠骨折伤员建立静脉通路、固定伤肢,避免二次损伤);处置中同步填写定制化转运单,明确“复温温度、氧流量、药物剂量”等12项关键数据,为后续救治延续性提供依据;交接时与地方医院实现“3分钟核对-信息同步-科室预通知”,确保每一步操作可追溯、可衔接,推动医疗处置从“经验化”向“标准化”转变,也让“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有规可依。

跨队伍协同能力上,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通过与国家危化救援国能鄂尔多斯队、后方医院的双向实战配合,构建起“信息实时互通、装备提前预置、交接精准高效”的闭环协同机制,为“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创造前置条件。对危化队,在其完成伤员转移前,双方建立“风险-伤情”同步通道—国家危化品救援队实时传递“泄漏物类型、伤员位置、体表损伤初步判断”,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根据信息提前备好恒温复温毯、高压氧袋等装备,待危化队完成控险后立即携带装备赶赴现场,避免“等伤员到再准备”的延误;面对后方医院,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在转运时通过《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医疗救援专用伤员转运单》,将“伤员生命体征、处置措施、后续治疗建议”等核心信息精准递送,便于医院提前备好手术器械、床位资源,承接“现场尽早救治”的成果,待伤员抵达后直接进入诊疗流程,无需二次信息核验。这种“前接危化队、后连医院端”的协同模式,不仅缩短了各环节衔接时间,更让“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形成完整闭环,为国家专业救援队伍“抢险-医疗-院内治疗”全链条联动提供了可复制的协作范本。

三、标准体系破痛点:构建高原高寒医学救援“通用语言”

针对高原煤化工救援的行业痛点,演练通过“三层级职能标准化、四环节流程标准化、四维度体系化支撑”,形成可落地、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尤其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明确职能、流程与保障。

(1)职能标准化破解“联动难题”

明确国家危化品救援队“风险控制+人员转移”、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减伤分类+应急医学处、地方医疗力量“转运衔接+后方配合”的核心职能边界——国家危化救援队专注“控险救人”,为医疗处置提供基础数据与安全环境;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细化“检伤分类-分级救治-转运交接”流程,确保“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每一步处置可追溯;地方力量则聚焦“平稳转运”,提前对接医院资源,避免跨环节责任空窗。

(2)流程标准化打通“链条堵点”

“抢险-医疗-转运-总结”全链条拆解为标准化节点,为“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设定时间阈值:风险处置后,国家危化救援队2分钟内通过专用终端传递伤员位置与风险信息;医疗处置中,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标注“复温温度、氧流量”等关键数据,通过标准化转运单提前向医院推送伤情预判;转运交接时,地方力量对照转运单逐项核对,发现异常即时沟通,实现“环环相扣、零延迟衔接”。

(3)体系化支撑强化“实战韧性”

“标准规范-装备适配-能力保障”为三维支撑,配套研发的转运单统一“伤情分级、处置流程、信息格式”,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提供统一操作依据,避免不同队伍因标准不一导致混乱;提前开展的专业化培训中,国家危化救援队雷梦辉讲解“个人防护装备佩戴规范”(帮助医疗队员了解危化风险,判断介入时机),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殷爱国、关亚琳分别培训“冻伤急救、烧伤院前救治”(提升“尽早救治”的精准度),天津大学周艳团队解读“演练要点与联动逻辑”(明确医疗与危化队的协同节点),确保所有参演人员熟练掌握标准化流程,让“临时协作”升级为“体系化作战”,为“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提供能力保障。


四、锚定“四化”向未来:打造“科技赋能”的国家救援主力军

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在演练总结中强调,当前我国高原能源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煤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极端环境下的应急救援需求日益迫切。各国家救援队作为守护安全的“国家队”,需锚定“实战化、标准化、科技化、体系化”方向,尤其要强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的核心能力,持续锻造“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本领,为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1)以“实战化”为根基,锻造“救得下”的核心硬实力

聚焦“极端环境、复杂伤情”,进一步强化“实战训练”:国家危化救援队需提升快速控险能力,缩短医疗介入等待时间;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需重点训练“风险判断-快速抵达-精准处置”的衔接流程,掌握“伤员分类转移与装备预置”的协同要点,深化“装备操作+专项技术”的融合训练,确保在各种复杂场景下都能“尽早介入、精准救治”,推动国家级救援队能力从“应对预设场景”向“处置突发+装备故障”升级。

2)以“标准化”为纽带,构建“联得顺”的全链条体系

将演练形成的联动机制、处置标准固化为长效制度,尤其要细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的操作标准——明确不同事故类型(液氨泄漏、CO中毒等)的医疗介入时机、核心处置措施、时间阈值(如危化队控险后多久必须抵达现场),制定并完善统一的转运单与处置指南,建立装备共享、技术互助机制,推动“国家-地方”救援力量标准互通,让“尽早救治”成为全国应急医学救援队伍的统一行动准则。

3)以“科技化”为突破,强化冲得上新质装备赋能

聚焦高原高寒极端环境应急医学救援需求,加快移动式智能生命维持舱、便携式高原高压氧袋等新质装备的实战验证与推广,通过装备轻量化、功能集成化,让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能更快携带装备抵达现场,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提供装备支撑;建立“装备研发-实战验证-标准制定-推广应用”的闭环机制,持续优化装备性能与操作规范,让科技成为高原救援的“核心支撑”。

(4)以“体系化”为目标,扛起“保安全”的国家责任担当

发挥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传帮带”作用,通过培训赋能将“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的技术、流程传递至地方队伍,提升区域整体救援效率;将演练成果推广至蒙陕晋煤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形成“点上突破、面上覆盖”的救援格局,推动行业整体应急救援能力向“体系化、精准化”升级,为国家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保驾护航。


此次演练不仅以“多队协同+新质装备”实战检验了多支救援力量在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现场的联动能力,更通过强化国家应急医学救援队“现场尽早给予精准有效救治”的核心作用,填补了高原高寒环境煤化工复合伤标准化处置的空白,构建了“科技赋能、标准支撑、协同高效”的体系化应急医学救援新范式。未来,随着新质装备的持续推广、实战化训练的深化、标准化体系的完善,国家应急救援队伍将以“科技为翼、标准为纲、协同为基”,守护高原能源基地的安全生产,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应急保障


内容来源:刘珈因

编辑:郭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