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练特色科研方向,聚焦应急医学交叉融合——卫生应急学院科研平台简介

2024-6-18

2024年5月,天津大学依托应急医学研究院成立卫生应急学院,是国内第一所专门从事应急医学教学培训和科研转化的专业机构。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依托医学救援关键技术装备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灾难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三大平台和8个特色研究室,为高水平应急医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医学救援关键技术装备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

2022年12月,天津大学与应急总医院、天津大学温州安全(应急)研究院合作共建的“医学救援关键技术装备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培育)”通过专家验收及评审,并于2024年4月纳入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序列。

 

天津大学应急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侯世科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重点围绕各类重大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面临的技术、装备等问题开展研究,切实解决灾害医学救援应急处置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通过应急医学理论、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创新,为国家应急医学学科的发展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供平台支撑。

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灾害事故关键技术装备需求论证研究、救援移动医院平台研究、急救与生命支持装备研发、严重创伤止血与重要脏器保护生物材料与装备研究、火爆毒复合伤救治技术装备研究、矿山救护技术装备研究。

【天津市灾难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灾难医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18年12月获批,固定人员共有37人,其中研究人员34人,辅助人员3人。实验室主任为应急医学研究院樊毫军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为灾难医学领域专家姚咏明教授。

该实验室重点围绕各类灾难事件所面临的医学问题开展研究,成为承担灾难医学领域重大科研任务的创新基地,切实解决应急救援实际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灾难事件所致伤残率和死亡率。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挤压综合征的分期分级及早期救治研究、火爆毒复合伤救治研究、创伤止血与重要脏器保护研究、灾难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2019年,学院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CTTI由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研发单位——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社合作研发,研发过程得到了中宣部、国家哲社办、教育部社科司和各省级宣传部及哲社办的大力支持。CTTI实现了对智库基本信息、专家信息、成果信息、活动信息的各种属性的全面覆盖,旨在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成果评价体系。学院依托CTTI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积极向国家卫生应急管理部门建言献策。2021年9月,学院《紧扣灾难医学学科特色发挥平台优势强化社会服务》获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2021年中国智库参案例【社会服务】”;2023年10月,研究院获评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智库联盟成员单位”。

 

学院将继续借助CTTI与国家有关部委、专业学术团体、国内外高校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协作机制,扩大学院在卫生应急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8个特色研究室】

1.生命支持技术及装备研究室

适应不同伤情、伤类和现场环境的便携式急救装备,是现代应急医疗、疾病防控、公共卫生和健康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及智能化装备,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生命防线。

该研究室根据应急医学救援现场急救需求,研制现场便携式生命支持装备,并满足体小质轻、便于携带,对环境依赖性小等特征,可进行基本生命损伤控制,维持重症伤员生命体征。体外生命支持装备针对灾害现场心脏骤停伤员,以维持有效血液循环灌注和通气,尽快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为目标的医学急救装备,主要包括心肺复苏、除颤、供氧、循环和体征监测等模块。体外生命支持装备是急危重病患者急救及等待器官移植期间的救命神器和最后一道生命防线,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019年,该团队发起拯救生命计划(SLP)公益项目,旨在依托新研医工设备,建立社会急救体系,未来将围绕猝死急救核心四要素,针对心肺脑复苏开展全自动心肺复苏、高端智能体外膜肺氧合(ECMO)设备、目标温度管理(TTM)及复苏后脑保护技术研究,预计推广至200个城市,每年拯救10万人。

 

自主研发的小动物ECMO实验平台

 

大动物生命支持技术实验室主要配置

2.移动医院与智能急救装备研究室

移动医院研究方向,针对地震、重大传染病、突发中毒和核和辐射突发事件现场伤员救治平台需求,运用集成化、模块化、功能多样智能化理念,开展帐篷式、车载化、方舱式移动医院建设论证、方案设计及车载配套装备研究。

智能急救装备研究方向,围绕平时危重伤患和突发事件伤员急救和基础生命支持,开展心肺复苏可穿戴柔性多模态生理、生化参数监测,胸外按压结构设计、智能闭环控制算法研究。围绕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开展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识别算法等研究,提高现场危重伤病员救治效率及成功率。

 

3.创伤机制与生物治疗研究室

该研究室以地震、塌方、泥石流等我国频发的大型地质灾难中特有的严重创伤--挤压伤/挤压综合征为研究对象,基于自然灾害过程中机体受到严重挤压创伤后的无菌性炎症与免疫反应,解析挤压伤相关挤压综合征中的心、肺、肾等多脏器(以肾脏为重点)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机体组织细胞间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相互作用机制及潜在的灾难现场早期诊断或干预靶点,在充分阐明挤压综合征的发病机理的基础上研发挤压伤/挤压综合征现场早期快速诊断治疗新策略和新方法。

 

国内首套模拟建筑物垮塌多发伤挤压伤实验平台

 

国内首套数字化挤压实验平台 

4.火爆毒复合伤救治研究室

火爆毒复合伤具有杀伤强度大,作用时间长,伤亡种类复杂,群体伤员多,救治难度大等特点,在平时及战时均可发生,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和江苏响水“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报告等。

该研究室瞄准国家重大需求,以火灾、爆炸、毒物吸入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伤情特点,探讨火爆毒复合伤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型多学科联合的救治手段,制定火爆毒复合伤救治策略与规范。

 

自主研发的爆震伤装置

 

改造的爆震伤装置用于大动物爆震伤模型的建立

5.重要脏器保护与生物材料研究室

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短时间内会产生大批量伤员,伤员类型复杂包括多发伤、复合伤以及特种伤(挤压综合征、氰化物中毒、核化生),在现场救治方面主要表现为“5个差别巨大”:批量伤员救治与单个伤员救治差别巨大、单纯伤救治与多发伤救治差别巨大、普通伤救治与特种伤救治差别巨大、日常救治模式与突发事件背景下的救治模式差别巨大、院内救治环境与灾害现场救治环境差别巨大。加之现代医学分科日益细化,突发事件所致疾病谱特殊,致使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治水平薄弱,与灾害发生后批量伤员救治需求不相适应。

该研究室将重点针对开展突发事件伤病员现场大出血、挤压综合征及重要脏器损伤的新型生物材料与早期诊治救治装备研究,组织制定突发事件创伤救治技术标准等诊疗规范,并推广应用,进而提升救援医学领域疾病诊疗技术水平,大大降低突发事件危重伤员病死率和伤残率,改善伤员预后和生存质量。

 

细胞与组织工程平台

 

材料平台

6.卫生应急管理研究室

该研究室以国家特殊需求为导向,在全球健康视野下,以危机管理为引领,以公共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相关学科为支撑,围绕灾难引发的人员伤亡和严重公共卫生危机,开展卫生应急处置能力评估、现场医学救援风险分析与态势监控,卫生资源(人力、现场救治装备)优化配置以及卫生应急信息化平台等研究和探索;以降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所致生命和财产损失为基础,研究灾难事件发生后受灾人群健康状态、灾难事件的分布和灾难发生的原因,探究灾难应对脆弱性、灾难危险因素识别、早期预警、灾情评估和需求分析等,阐明灾难暴露-健康效应关系,旨在解决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医学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响应与处置、恢复与重建各阶段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与控制等问题,从而为灾难预防、应急救援和灾后防疫提供新思路、客观评估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灾难相关伤病防控策略,以期提高医学救援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主动性,更加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开发大规模伤亡事件院前医学救援信息管理系统


7.应急流行病学研究室

应急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在应急医学领域的拓展,主要在灾难风险调查和研究,快速需求评估,监测系统和技术以及灾难潜在急、慢性健康风险等方向开展研究,从而探究灾难应对脆弱性、危险因素识别、早期预警、监测与评估、健康需求分析等,阐明灾难暴露-健康效应关系,为灾前预防、应急救援和灾后恢复提供新思路、客观评估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疾病防控策略,以降低灾难所致生命和财产损失。

该研究室重点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生物安全事件)开展风险评估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针对专病(创伤、猝死等)数据开展基于智能算法的大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针对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资源优化与配置关键技术研究等。

 

应急食品供应与保障辅助决策


 

猝死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及智能管理


8.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研究室

该研究室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领域中的社会健康需求和重大科技问题,以“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骨与关节损伤研究”、“运动与康复医学研究”、“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为主要研究方向,深入开展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领域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目前,学院科研平台建设齐全,科研方向不断聚焦凝练,形成了“医教研救+成果转化”五位一体要素齐全的学科发展模式,将持续以科研平台为龙头,夯实科研平台工作、聚焦科学研究方向、促进科研成果产出,进一步提升应急医学学科综合影响力,助力天大应急医学特色学科发展。

 

 

文字来源/姜贺颖

图片来源/应急医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郭嘉懿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范斌

友情链接